上半节,以脉弱无太阳少阳表症,而有烦躁心下硬应下之症,故即能食,亦宜以小承气汤微和之。 桂枝汤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发热,汗不出者,不可与也。
若热病初愈,食谷太早,日暮微烦,减其饮食,栀子豆豉汤加枳实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主之。
按之濡,则内无痰饮食积,但是气痞。发汗后,又大汗出,则表邪已解,胃中干欲饮水,故以水治其干渴,可以令愈。
《伤寒论》虽有少阴厥阴下血之条,皆是阳热传入阴经之症,经虽属阴,症则阳症。 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,而脉迟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。
若外郁表邪,散表则出;里壅邪热,清里则出;内伤冷冻饮料,温中则出;食滞中焦,消食则出;痰凝中脘,化痰则出;此始发之工夫也。若以干葛、石膏、知母、三黄清热治之,其热愈甚。
此明鼻衄之症,非独太阳之邪,侵入阳明。 七月八月,阳气已衰,为寒所折,病热亦微。